保護我方醫務人員!重大疫情面前,機器人能夠做什么?
發布時間:
2020-02-14
2604
截止到2020年2月14日16點40分,全國新型冠狀肺炎確診感染人數已達63943例,疑似病例10109例,死亡1381例,治愈6910例;深圳市新冠肺炎確診人數400例,死亡0例,治愈94例。
按照目前情形來看,疫情仍在全國擴散,我們正處于緊張時期,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松懈。醫院醫護人員更是勇闖一線,面對面接觸病患,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問題隨之而來:如何最大程度防治醫護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呢?
或許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幫得上忙。在疫情期間,有哪些機器人可以幫助人類工作呢?小編這就帶著家長和小朋友去看看那些“神通廣大”的機器人。
脫衣輔助機器人
醫生在脫去防護服時,如果能夠不讓皮膚與衣服外層接觸,危險就會小很多。目前醫生的脫衣方式需要另外一人輔助,這樣輔助人員就存在暴露在病毒中的風險。
一款叫Baxter的機器人能夠幫助醫護人員脫去外層防護服,減少直接接觸的概率。同時可以幫助檢測防護服是否有破損,是否穿戴正確,更大程度的保護醫護人員的健康。
智能疫情機器人
“智能疫情機器人”解決的就是此項問題,這款機器人類似于我們常見的客服機器人,可以協助客服解答一些基本問題。
智能疫情機器人借助衛生部門提供的知識包,回答大部分常規高頻問詢,例如什么情況下需要就醫、各個地區的定點醫院都有哪些、如何選用口罩、怎么檢查口罩的氣密性等??蓭椭糠忠痪€人力得到釋放,得以更好地服務最需要的人群。
送藥送飯的機器人
遞送過程中,醫護人員只需打開機器人柜子的門,將需要使用的藥品放入后,關門。機器人就會自動行走到醫生指定的區域,比如某個病床或某個科室,完成遞送任務。
消毒機器人
消毒機器人配備的消毒管理軟件,能夠自動根據空間面積計算消毒時間,并自主圍繞消毒目標進行360°無死角消毒。
往前追溯,其實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,中科院自動化所就曾研制了一款抗非典助手機器人。
根據《京華時報》的報道,這位“助手”身高半米左右,“腦袋”由一個攝像機與無線圖像傳輸系統組成,“身體”上配有用于機器人速度控制和避障控制的超聲與紅外傳感器等器件,“腳”是3個碗大的輪子,最快能以每秒兩米左右的速度“行走”。
我們來看看這位可愛的“鐵憨憨”。
這位“助手”充足電后,能夠連續工作3個小時。
它不僅能在病區查房,為病人送藥、送飯及運送生活用品,還能協助護士運送醫療器械和設備、實驗樣品、處理病區垃圾等,最多可以一次向病區內運送重達30公斤的物品。
如今十幾年過去了,科技的進步不僅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,還能讓我們在一場看不見的“戰役”里博取最大的勝利機會。
希望在AI、機器人等技術的幫助下,更多機械白衣戰士能夠沖在一線,幫助醫務人員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風險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