嬰幼兒教育如何做?我國將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
發布時間:
2021-03-10
855
談到教育,
或許很多家長的第一印象是老師、學校。
然而事實上,
教育從孩子嬰幼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,
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永遠是父母。
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發育時,
準媽媽們就開始了胎教;
寶寶出生后,
嬰幼兒時期父母的看護和照顧,
也是一種持續的教育過程。
但產假、育兒假由女性享有,
不可避免地讓很多年輕媽媽
遭遇“喪偶式育兒”。
好消息是,男士休育兒假
終于提上日程。
育兒假,是歐洲一些國家實行的一項福利政策。一般來說,育兒假在一年左右,與產假銜接,直到孩子滿周歲后,假期才結束。
2019年5月9日,國務院發布了《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鼓勵試行育兒假。
2021年3月9日,有網友問,男士休育兒假是否可以提上日程。白巖松:“十四五”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草案中有一句話,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。在育兒假前已經有了“父”字。
從全國兩會的議題可見,
國家看到了嬰幼兒教育中父親的缺位,
男士休育兒假或許指日可待,
媽媽們是不是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?
#拒絕“喪偶式育兒”
對女性來說,從懷孕到孩子出生,已經消耗了大量的體力和精力。而產假、育兒假的傾斜讓很多年輕媽媽擔起了照顧寶寶的責任,很多寶寶在嬰幼兒時期就缺失了來自爸爸的教育和影響。

但是,再怎么精明能干的母親也替代不了父親的作用,父親與母親對孩子的意義和影響是不同的。處于幼兒期的孩子,對母親產生的是依賴感,對父親產生的是信賴感和安全感。大概率來說,和父親經常相處的孩子更聰明、獨立、自信,社交能力更強,也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。
#拒絕職場上的“母職懲罰”
社會學里有一個名詞,叫做“母職懲罰”(motherhood penalty),概括了有孩子的女性在職場遭遇的系統性弱勢。這種由“母職”造成的職場代價,被稱為 “母職懲罰”。
然而,母親們生兒育女,同時兼顧著事業,她們并沒有做錯什么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男士休育兒假,是否能夠改變職場上用人部門對女性的偏見呢?

#好爸爸擔起嬰幼兒教育責任
在我們身邊,暖心的“奶爸”們其實在做著一件媽媽們一直在做的事,那就是照顧年紀尚小的孩子,花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成長。
在綜藝節目《爸爸去哪兒》中被稱為“超級奶爸”的黃磊,正是因為他從不輕視父親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責任,并且深諳教育之道,才有了多多這樣優秀的女兒。
小小年紀的多多,可以獨立完成全英文劇本創作,在國際舞臺上自信、舉止得體,贏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。在嬰幼兒時期,孩子更加需要父母共同的呵護和撫育,親子教育中,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常常是缺一不可的。
提上日程的男士育兒假,勢必會對嬰幼兒教育產生良好的影響。對媽媽們來說,應該也是一個好消息。讓我們一起期待!
來源:微言教育 央視新聞 中國小康網
*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