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意念控制”有多玄?這其實是一門科學哦!
發布時間:
2021-03-11
881
相信大家都看過電影《阿凡達》,
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下身癱瘓的前海軍戰士,
借助復雜的頭戴式設備,
他用意念控制著人造阿凡達
在美麗的潘多拉星上四處探險。
“意念控制”這項技術,
一度是很多電影里才會出現的神奇場面。
然而,這項技術多年來在不斷的科研中
已經慢慢走進現實,
甚至有了不少激動人心的發明。
好奇的你,
一起繼續往下看吧!
01
“意念控制”是黑科技嗎?
實際上,“意念控制”屬于腦控技術的研究領域。西北工業大學電子信息學院謝松云教授,已經帶領神經信息團隊對腦控技術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研究。他說:“所謂的‘意念控物’,是通過采集腦電波,然后用某種裝置對腦電波進行分析解碼,轉換為控制信號,進而實現對‘事物’的控制?!?
目前在這個領域,要想實現高質量的控制,難度最大的就是對腦電波的提取、分類和識別,也就是所謂腦功能特征的提取。通俗一點講,就是需要知道大腦想要做什么。
早在2016年,我國就已經將“中國腦計劃”——“腦科學與類腦研究”作為重大科技項目列入國家“十三五”規劃。腦科學的研究,不僅對治療抑郁癥、老年癡呆癥、帕金森病等大腦疾病有重大意義,在人機交互、腦機接口等高新科技領域也有著搶占技術高地的作用。因此,“意念控制”其實是一門科學——腦科學。
02
與“意念控制”相關的發明
數年前,在首屆中國研究生未來飛行器創新大賽上,有一組團隊特別矚目。他們的作品在66件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,獲得了大賽一等獎。
“創新改變未來”,圍繞未來飛行器技術與創新,復旦大學研究生設計了一款“靈魂出竅:基于意念――手勢協同控制與虛擬現實技術的微型飛行器設計”。
飛行器底部安裝了同步攝像頭,可以拍攝飛行器視角下的三維立體影像,通過VR眼鏡,影像實時投射到眼前,佩戴者可以體驗全三維再現環境。
意念手勢協同控制微型飛行器
非侵入式腦電傳感器和腕帶可以讀取佩戴者前臂肌肉運動,通過集中精力或放松,以及手勢、頭部轉動,機器運動方向和攝像頭的傾斜角度隨之改變,人體感官借助無人機飛越了天空。
可見,在國內,腦電波科學在無人機領域的研究從很早就已經開始了。利用腦電波,在非侵入式傳感器下的人機互動,是對人類感官體驗的刷新。
03
腦電波捕捉:機器破譯人類情感?
近年來,依托于腦電波的腦功能網絡分析法,研究學者們獲得了更多破譯大腦情感的線索,腦電波研究成為目前情感識別的重要科研方向。人類的“喜怒哀樂”或許真的可以借助腦電波被捕捉到了。
利用腦電波,我們能對大腦各個區域的結構或功能連接展開探查,進行情感識別。通過頭皮電極,從腦功能網絡的節點屬性中觀察情感的變化,以判斷人的情緒,這種腦網絡分析法是理工醫相結合的科研成果,為情緒監測提供了一種客觀有效的評價技術,有助于推動解決復雜模式的認知研究。
未來,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進步,利用先進的技術,“意念控制”產品是否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呢?我們或許可以遐想它在游戲領域的應用,想必那將是對人類感官的大開發。
而當腦電波情感檢測產品出現,甚至普及開來的時候,相信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特殊人群,都可以利用這樣的裝置監測調整自身情感狀態,讓身心健康多一重保障。技術改變世界,或許未來就在眼前。
來源:科技日報、 中國無人機
*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
返回列表